问题 选择题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其中1 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良田。右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是

①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D (2)C

第(1)题,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直接将地面表土冲走或吹走,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土地退化。第(2)题,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作他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依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进行适度开发。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吉利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本,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可行性的依据是:

A.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变绿

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D.实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