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1月中旬以来,我国发生罕见大范围雨雪天气,全国降水日数突破极值.此次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电力供应以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从2008年1月10日开始,我国南方的湖南、江西和贵州等地区大气低层出现强逆温层,700﹣850百帕出现温度较高的正温区,温度可达7℃以上,厚度为2000﹣3000米,而在900﹣925百帕的近地层出现厚度为500﹣1000米左右的负温度区,近地面温度一般在0到﹣5℃,而且近地层相对湿度可达90%以上.这种持续性强逆温使得云中形成的雪落入足够厚的暖层后,完全融化,形成雨水,当雨水继续下落进入近地层薄的低温区后,来不及冻结,以过冷雨水的形式存在,这种过冷雨水一旦碰到线路、树枝、地面等固体表面,就会出现快速冻结,但由于冻结过程会释放大量的潜热,提高了冰表面温度,减缓了冻结过程,这样导致冻雨在线路、树枝等上滑动,最后形成枝状冰体,由于冻结速度较慢,这样形成的冰看起来是比较透明的.

(1)短文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_________ 。(两个即可)

(2)通过阅读短文你认为造成电力供应中断的原因是线路的 _________ 。

(3)由于冰雪聚集太厚,线路不堪重负,许多被压断,这是力使 _________ 。

答案

(1)熔化、凝华(或凝固);

(2)断路、短路;

(3)物体形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屈原开始把它(“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叶”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关于“木”的艺术特征,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C.“木”给人以空阔之感,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D.“木”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