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静女

《诗经·邺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女:文雅的姑娘。②其姝(shū):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③爱:通“薆(ài)”,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④娈(luán):美好。⑤说怿(yuè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⑥归荑(kuìtí):赠送荑草。归,能“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⑦洵(xún):的确,确实。

1.静女给情人赠物为何分成两章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彤管”和“归荑”皆静女所赠,男主人公对这两种赠品的态度不同,其态度各是什么?为什么?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衣”本应怨恨,但这首诗却无恨之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把赠物分成两章来写,固然因物分两件,有先有后,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推向高潮。

2.男主人公对“彤管”只是一般的欣赏,他只说“彤管有炜”,而对普通的艾草却由衷地大加赞赏“洵美且异”。因为“荑草”在《诗经》中常被拿来象征美好爱情的真诚和美好,荑草有既定的内涵,那么高声赞颂“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则是其真情体验和真情流露。

3.意在引发士兵思考,面对强敌侵扰,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战斗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表现出了士兵的亲密无意和团结友爱。

4.每章最后一句只更改个别字,但是内容上却有递进关系,充分体现士兵们从同仇敌忾的激情到彼此招呼行动起来到大家一起出发上战场的慷慨激昂的斗志。

5.诗歌采用了“兴”的手法,表达了秦国战士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爱国情怀。

阅读理解与欣赏

(4分)

生活中需要思索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发现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实验灯泡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果。不能想象,他在其中任何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③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④青春是短暂的,但它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个人要审慎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道路。走好这一步,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⑤如今,我们面临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青年人任重道远,不思索行吗?

⑥生活中需要思索!

小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