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情:村民陈某在耕田时拣到…,匹马,并牵回家饲养,同时等待马的主人来认领。事隔一年,仍未有人来认马,陈某也要搬到县城里居住,经人介绍,陈某将马在县交易所以市场价格卖给了邻村的赵某,但卖马时陈某并未说明马是他人的。几天后,马的主人郭某来找陈某认领马。 问题:

如果陈某拣到马后故意隐蔽信息,意在占有,与郭某构成什么民事法律关系

答案

参考答案:二者构成不当得利关系。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使他人受损而取得的利益。不当得利的成立条件有:取得财产上的利益;致他人受损失;取得之利益与所受之损失有因果关系;取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本题中,陈某拣到马故意隐瞒信息,意在占有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使他人受损并取得利益的行为,构成不当得利。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益,字舜良。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低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部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改殿中丞,知新繁县。县有宿 * * 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岭以南素习于夷,无男女之别。日浸月滋,为吏者师耳目,谓俗止如此,凡 * * 事虽得,有可已者,皆不究。公曰:“夫所谓因其俗者,岂谓是邪?”居郡,求 * * 事最急,苟有萌孽,一切摘发穷治之。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卫尉府君忧,服除,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二千石常以事倚公,公亦为之尽。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受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选自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二千石:官名,即太守。②卫尉府君:王益父亲的谥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今抚州之临川——家:安家

B.其余一以恩信之——遇:对待

C.坊市道巷——表:作标记

D.矫矫不可——挠:阻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财力自肆——皆美于徐公

B.阖县祠祷——公我献之

C.五人者系狱——上善

D.又民之暇时——得观所谓石钟者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一的项是(     )

A.县有宿 * * 数人/公既绳之/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B.县/有宿 * * 数人/公既绳之/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C.县有宿 * * 数人/公既绳之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D.县有宿 * * 数人/公既绳之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益担任建安主簿,刚开始因为年轻被当地人小瞧,但后来他在督缴赋税等事务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们的敬畏和爱戴。

B.王益担任临江军判官前,军中豪强大族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王益到任后,从惩治豪强人手来端正吏治,彻底扭转了混乱局面。

C.王益执掌韶州之际,移风易俗,端正作风, * * 兵变,安抚百姓,最终使号称“难治”的韶州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D.王益胸襟阔大,性格亢直,为官强于吏治,为人则孝敬友爱。在家中对父母孝顺有加,待族人谦恭有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曰:“夫所谓因其俗者,岂谓是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