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金陵晚望

高蟾[注]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意对即可)

选择题
论述题

西安市王炎德、李新华、程运生、陈双川等9名尿毒症患者因不堪忍受长期的病痛折磨和经济压力,商议欲“安乐死”,让自己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将遗体捐献给医疗单位。他们年龄不一、职业不同、经历各异,但都为尿毒症患者。由于肾功能丧失,他们全靠做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每到透析前,他们都感到极度痛苦,浑身疼痛,恶心呕吐,整夜整夜地失眠。为了减少尿液生成,这几名患者平时再渴也不能喝水,如果忍不住喝了水,心脏就会因为体内水分太多而负担过重引起心衰。对这种生活,他们已不堪忍受。做血液透析时间最长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日子对我而言,每一天都是漫长而痛苦的。”68岁的程运生说:“我两周就要做三次透析,身体虚弱得无法动弹一步,整日呆在房子里像蹲监狱一样。”认为自己的病拖累家人也是这9名患者欲“安乐死”的一个原因。陕西经贸学院的李新华老师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最基本的治疗每月也得4400多元,虽然单位和亲戚朋友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对于家庭来说,负担仍然很重,好多事情都耽误了。正是在这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他们感到活着太痛苦了,觉得不如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问(1)我们为什么要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3分)

(2)公民行使生命健康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3分)

(3)有同学认为,一些身患绝症、饱受疼痛折磨的病人,身处生不如死的困境,如果他们自愿放弃生命、结束痛苦,社会应该支持和帮助他们实现“最后的要求”。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为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