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如图1所示的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你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观察图,则:(1)这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第4min时,物质处于的状态______;第16min时,这种物质处于的状态是______.

(3)这种物质的熔点是______.该物质熔化时需要______热量.

答案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读图可知,该物质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

(2)第4min时,温度还没有到达熔点,还没有熔化,物质处于固态.在16min时,物质正在熔化,因此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图象中,熔化过程中对应的温度叫做这种物质的熔点,由图可知该温度是80℃.在熔化过程中,该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

故答案为:(1)晶体;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2)固态;固液共存状态;(3)80℃;吸收.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 之 聚

张抗抗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红的夕阳隐去之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是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惟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什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是尽头。

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是没有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

忽然恍悟,沙山原来很温柔。

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没包装,没有树木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 ,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着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往西域的路人。

我惊疑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沙山,如海上飘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壁无瑕。沙峰之顶,更如仙山琼阁,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旅游服务,可从山坡上逆风一跃,降落在海绵般的沙谷中去。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出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种时间就滑到了山下。

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裹下一层沙子。

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

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身体自是滑板,双手代桨,一个个挂在陡峭的沙坡上,前前后后只见憧憧的人影晃动,像一座座移动的沙丘。

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

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沙子藏在鞋里衣里头发里,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为什么,这鸣沙山竟然未被络绎不绝的游人踩塌?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

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一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舒缓而坦然,没有一丝波纹和皱褶。

是月牙泉的女神,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

是沙漠里的精灵,不厌其烦的一个游戏吗?

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赶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

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

人们难以察觉风的工作。人们不会知道,沙子也是可塑造的。不是用强力粘合剂,不是用万能胶,更不是用强于“沙”的水泥,而就是用这无形无状无色无味的风。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临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

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须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变的演进之途。想必是,当风渗透了沙子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声声驼铃,在大漠上叮咚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1、文章三次提出“读不懂鸣沙山”,试分析每一次读不懂的原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风渗透了沙子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3文的作者借“沙之聚”的景象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4、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先写读不懂鸣沙山,再写理解“风聚沙”,最后写由此而产生的感悟。

B.本文为我们展示了鸣沙山奇异的景色,它既雄伟威武,又温情脉脉,虽不断受损,却依旧巍峨,这一切,全赖风之力。因此,作者写沙,实际上是“借沙写风”,借景抒情,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综观全文,虽然作者意在写风聚沙,写人心之聚,但用了很多笔墨写“读不懂鸣沙山”。这是因为鸣沙山是风塑造的,把鸣沙山的奇异之处,令人读不懂之处写出来,其实就是在写风的力量之大,最后再写“风聚沙”就水到渠成了。

D.本文寓说理于写景之中,理与景融为一体,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引人深思。E、本文的语言如诗如画。这不仅表现在写景的时候作者能写出诗一般的意境,还体现在文章的语言方面,句式工整,字数相同,叠词运用自如,夸张、比喻修辞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阅读理解与欣赏
《忆读书》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怒发冲(           ) 勉勉强(           )
2、解释下列划线字。
     爱______________    有所失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从上文中归纳有关作品。
     ①作者喜欢读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不喜欢读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列要点,举出作者读书得到好处的例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书扩大知识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读书提高品德修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各写出下表中两部古代名著的一个故事和人物。
故事                                     相关人物           
《三国演义》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