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8分)人们对苯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写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烷烃中脱去2 mol氢原子形成1 mol双键要吸热,但1,3-环己二烯()脱去2 mol氢原子变成苯却放热,可推断苯比1,3-环己二烯____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3)1866年凯库勒提出了苯是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解释了苯的部分性质,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它不能解决下列________事实(填入编号)。

A.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B.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C.溴苯没有同分异构体

D.邻二溴苯只有一种(4)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碳碳之间的键是______。

答案

(8分)(1)(2)稳定 

(3)A、D  (4)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化

(1)苯可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环己烷

(2)能量越低越稳定.1mol 1,3—环己二烯脱去2mol氢原子却放热.说明苯的能量比1,3—环己二烯低,所以苯比1,3—环己二烯稳定

(3)A不能使溴水褪色是因为它里面的单双键交替其实不是单双键,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特殊的共价键,所以不能与溴单质加成反应。

D如果是单双键交替的话,邻二溴苯应该有两种即两个溴加在单键两端或两个溴加在双键两端,但其实这两个结构是同种结构的。

(4)其实用杂化轨道理论可以解释清楚,即苯里碳原子采用SP2杂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末参与杂化的轨道开成一个大π键,所以苯里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特殊的共价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2)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3)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4)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5)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6)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7)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8)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9)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10)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11)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12)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13)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解释文中的词语。

慷慨 ___________   油然而生___________

感慨万端_______    依稀______________

2、用“//”划分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 

(1)(2)(3)(4)(5)(6)(7)(8)(9)(10) (11)(12)(13)

3、“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________描写,生动而传神。

4、本段文字的第(1)句与第(12)句从意思表达上来看,显然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而本段文字内在结构上则鲜明地表现出___________的思路特点。

5、问题探究。

①“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一句中,“这种感情”到底指什么?而学生们被什么“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一句中“年轻的新派人”该作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说说“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一句表达的意思。(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