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襄邑[注]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襄邑:即汴都县,在今日的河南。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

2.下列选项对第一联诗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游人在栽满榆树的百里长堤上,吹了半天的风。

B.行船映衬在两岸的红花之中,榆堤上吹来一阵风,行船半天就走了百里。

C.两岸的落花照红了水中的船影,风吹得百里长堤上的榆树在半空中摇曳。

D.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船乘风,沿栽满榆树的长堤,半天就走了百里。

3.从“云”与“我”的关系的角度,对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七言)绝句

2.D

3.以“我”卧看行云、与云俱动的描写,显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同时,在“我”对“云”动或不动的发现中,又揭示了人对物性认识的相对性。这两句动中见静,似静实动,体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机结合。(意对即可)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17世纪英国思想家培根

材料二: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19世纪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科技、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 工业革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培根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评述,其中他没有提到哪项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英国所发生的哪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描述了哪次工业革命?请举出两例这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新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描述的工业革命使人类跨进了什么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述材料来看,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而近代以来却是西方国家科技领先世界,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