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1)材料一中的“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包”的理解。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农村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3)材料三中,他为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做出了什么贡献?每位中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为实现梦想,你认为应该从他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1)“路”:农业合作化。(2分)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6分)
(2)理解:包产到户,自负盈亏。(2分)变化:由集体经营到分户经营(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贡献: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亩产量;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4分)精神:勇攀高峰、科学创新、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胸怀天下等。(1分)
题目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因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这样做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第(2)问,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先对农村实行了改革,主要形式就是分田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的发展。材料里“包”的意思是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材料一是集体经营,材料二是分户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袁隆平的准确理解与认识,材料里的他就是袁隆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亩产量;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我们要学习他勇攀高峰、科学创新、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胸怀天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