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第1、2题分别为18分、7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参考答案:
(1)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的的社会救济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博得“仁政”美誉而实施。英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出台。
救济方式:相同点:都有政府力量参与,起到主导作用;都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救济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都有法律保障。
不同点:中国救济办法比较单一笼统,涉及的人群比较狭小,强调刑罚的惩戒;英国的救济划分详细,涉及的人群比较广泛,出台了专门的法律。
(2)发展:从产生原因看:战后国家动荡与社会主义竞争是直接诱因,减少贫富差距;涉及内容更广泛,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1948年艾德礼首先宣布建成社会福利国家制度;从发展过程看,经历了兴起、日渐完备、1973年经危受挫、1980年缩小规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英两国福利制度横向比较,第一小问从材料里面概括基本上能得出答案。主要从两国具体的国情上进行思考根本目的。比较异同,相同点从政府作用、资金来源和关注对象上思考。不同点,使用的法律、保障的群体上思考。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内容才可得出答案。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