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

剑  门

杜甫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注:①剑门: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夏历十二月携家眷从秦州同谷转徙成都时,途经此地。②两崖崇墉倚:言两崖壁立,如高墙相对。③鸡犬各相放:不分彼此,不相通。④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意为中央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斗争不已。⑤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言造物者有罪,不该用大山将蜀和中原隔绝,故诗人欲铲平之。⑥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诗人料定蜀中难免再度发生战乱,故为之“惘怅”不已。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八句直接描绘山势的雄奇、险要和壮伟,展现了壮阔宏大的气势,十分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B.“珠玉走中原,氓峨气凄怆”写朝廷剥削百姓,将珠玉等物运往中原,故蜀民穷困,甚至岷山、峨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   

C.诗人回想上古时代,四川未通中原,人们不分彼此,后世的君王虽采取怀柔政策,但对剑门渐失控制,以致割据出现。   

D.最后四句,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发动战争、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又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2.这首诗与李白的《蜀道难》有许多相似之处,请根据提示从这首诗中找出对应的语句。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应的是:________。   

(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对应的是:______。

3.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评论此诗:“以议论为韵言,至少陵而极,少陵至此等诗而极,笔力雄肆,直欲驾《剑阁铭》而上之。”这首诗中什么地方采用了议论?请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1)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2)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3)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3.答案示例:诗人用“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写当前朝廷剥削百姓,将珠玉等物运往中原,故蜀民穷困,甚至岷山、蛾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这是议论。诗歌的结尾处“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意思是我要谴责天公.真想铲平这重山叠嶂;想到割据一方的事将来会不时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沉默无言了。也是议论。(意思对即可)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4题。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牢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杂文中显示了解答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也就是原地不动地画圆圈”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够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地突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了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上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它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画圆的圆圈,将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

第五段“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的革命即使成功,他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B.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他的政治、经济地位就能够改变。

C.阿Q的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推翻一个皇帝,另立一个新皇帝。

D.阿Q的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