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德国最高指挥部推测,这些革命者将破坏亲协约国的临时政府。他们的推测被证明是正确的。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 * * 归苏维埃的要求……尤其引起争论的是“全部 * * 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材料二: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向这一政策挑战,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还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到1917年年底时,许多人准备为“全部 * * 归苏维埃”而战斗,以便摆脱临时政府,因为临时政府阻碍人们获得极为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德国最高指挥部推测正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

(3)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列宁提出的主张为什么“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答案

(1)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全部 * * 归苏维埃。

(2)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对内形成了两个 * * 并存的局面,对外面临着一战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继续的情况下,列宁提出的“全部 * * 归苏维埃”的主张似乎是荒谬的,但实质是列宁根据临时政府只要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会不断激起人民群众反对而提出的正确主张。

(3)临时政府不能解决人们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只有“全部 * * 归苏维埃”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时间证明了列宁的主张是合理的。

解答本题时,应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中有关俄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转变的国内外背景进行分析,明确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选择题
综合

阅读图甲、图乙及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市地形、水系示意图甲

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图乙

北京日前公布了由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进行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提出,北京将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模式形成城市空间新格局(见图乙)。“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东部发展带”是未来城市产业与人口布局扩展的主要地带;“西部生态带”则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适度发展地带。“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多的压力。

(1)根据下表中的北京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描述北京的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

月份123456
平均气温(℃)-4.3-1.95.113.620.024.2
降水量(mm)2.65.99.026.428.770.7
月份789101112
平均气温(℃)25.926.416.912.74.3-2.2
降水量(mm)175.6182.246.718.86.02.3
(2)水资源短缺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建设节水型城市成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其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②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  ③在山区修建大型蓄水工程  ④适度提高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结合图甲提供的信息,试分析将西部定为北京生态环境带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4)根据图甲、图乙说明东部发展带未来重点发展的主要产业部门,并分析发展这些产业的有利条件。

(5)预计到2008年,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 550万。简述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并根据所给材料归纳说明缓解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