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定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二氧化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硅也叫硅酐

B.二氧化硅分子由一个硅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C.不能用二氧化硅跟水直接作用制取硅酸

D.二氧化硅既能与氢氟酸反应,又能与烧碱反应,所以它是两性氧化物

答案

B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儿行千里

前年,我置了新居,那套旧房闲下来,便将父母接到城里住,三天两头可以去看看,这样而老满足得不得了。深秋的一天,我去看母亲,出来的时候穿鞋,发现皮鞋里放了崭新的鞋垫,浅蓝的底色,还印着橘黄色的花纹,很好看。我知道是母亲放的,抬眼望门外木瘦草枯的园子,才确信已经秋凉了。周末再去,出门时发现鞋垫换成了青莲色的,先前那双母亲取去换洗了。

也许目不识丁的母亲凭女人天性的悲悯就知道,儿子从母亲身上下来,注定要行千里。天下母亲都知道这个理,生命中割不断的牵挂一生都拴在心尖上。儿子的小脚丫逐渐长成大脚板,迟早得走四方,而且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鞋子得坚实些,母亲就在鞋上下工夫

母亲年幼生活在豪绅之家,解放后因家世缘故竟连学堂门都没迈过,可苦难的磨练使母亲拥有了一双勤劳的纤手。我儿时由外婆带着,祖孙的鞋都是由母亲亲手做。母亲做鞋都在冬季农闲时,秋收后霜还没有降下来就开始做准备,趁阳光好,剪开不穿的旧衣裳,熬一盆糨糊,一层层胶合晒干,用作鞋底芯。接着就是纳鞋底,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老小一大拨人来年冷暖两季的鞋都得提前完工。所以年前几个月除了忙家务,母亲的闲余时间都用来做鞋,常常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纳到深夜。一只鞋底至少要分三次纳。先是纳鞋芯,是主体部分,用数层胶合的旧布钉紧。布料少了就用黄纸相间补充,反正得够近一厘米厚。鞋芯底下合一层耐磨的粗麻布之后,才用专门的大针粗线一路路纳紧。这是真功夫,是我们上一代母亲的手工“马拉松”!鞋芯上层用柔软的棉布做,只纳鞋边,中间不留线结,以免“打脚”,若是冬鞋,就在里面夹一层棉花。鞋面自然扯新布做,这样才美观体面耐穿。

我儿时穿母亲做的鞋式样并不多,春秋是轻便的“方口鞋”,冬天是厚实的“蚌壳鞋”,这都是当时农村流行的款式。但母亲的做工精致,针脚细密匀称,鞋子送过来,左邻右舍的老婆婆大婶子都赞不绝口。

我的脚板一轮轮加大,母亲做的鞋的功夫就越来越深。儿子要走四方,母亲就得把她绵长的牵挂密密地纳进鞋底。果然,我初中毕业就进城念师范,也算是少小离家。“儿行千里母担忧”,正应了那句古语。母亲依然是在鞋底上下功夫,一年多做两双,手工更讲究,不能让儿子在城里丢脸。母亲做的是现在市面上还流行的黑色灯心绒“松紧鞋”,精致得不得了,我读三年师范一直是穿这种布鞋。记得一个城里的女同学看了母亲做的鞋,赞叹说:“好鞋,给你妈当儿媳去。”

以后多年住在城里,我已不再要母亲做鞋了。母亲也老了,眼睛看不清针线眼,粗笨的手扯不动那么粗的鞋底线。但母亲还在关注着儿子行千里的鞋。她以只有母爱才具备的细密心思,发现儿子的皮鞋需要温暖,便从街头的地摊上买来鞋垫,并默默地在儿子上门时按时换洗,来延续她深埋的牵挂。

也许,时间所有拥有的东西都会随岁月淡去,唯有母爱不会,日子越深,牵挂得越紧。上个世纪末,外婆尚在人世,有一次我去探望她老人家,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掀开一层又一层衣服,从贴身褂子的口袋里掏出一张发黄的小一寸黑白照,居然是我大舅的相片。大舅英年早逝,走时我才满月,三十多年来只是零星听说有关于他的事,没想到外婆一直将他贴肉揣在身边!大舅何止行千里,那是个遥不可及的世界,可他走不出老母亲的心。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不必说了,母亲老了,行不了多远,但终归要远行,儿愁不愁呢?寸草之心,难报三春之晖啊!

小题1: 本文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深切感人。请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

                                                                                           

小题2: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儿子的小脚丫逐渐长成大脚板,迟早得走四方,而且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鞋子得坚实些,母亲就在鞋上下工夫”的含义。(4分)

                                                                                              

小题3: 有人认为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有蛇足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4: 细读本文,我们会觉得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内心,请说说这是为什么?请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究。

(1)从感情方面:(4分)

                                                                                              

(2)从行文方面:(4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老师的泪

   ①八年级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②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     

  ③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④“齐玉。”杨老师叫我。     

  ⑤我发怔。   

  ⑥“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⑦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⑧“你——你请出去。”   

  ⑨我懊丧地走出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⑩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了。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

  “原谅老师,好吗?”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着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B)杨老师泪水盈盈。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该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 

  “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

  “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1.文章开头说“我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我”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对老师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老师__________的外表和______的心灵。

3.文中多处写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

请你简要回答:A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当时怎样的心理?

                            B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对恩师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一句中,“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__________________的赞歌。

6.文中杨老师对“我”说:“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