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赵某和钱某到北京打工,二人曾在孙甲的工地劳动,因孙甲拖欠他们3万元的劳动报酬,经过多次讨债都没有结果,便预谋骗走孙甲的13岁的女儿孙乙,以此迫使孙甲付给他们应得的报酬。某日,钱某谎称孙乙的奶奶生病了在住院,需要去探望为理由,将孙乙从家里骗出,与赵某会合后,将孙乙带到赵某临时租来的住处,把孙乙看管起来。次日,赵某写了一封恐吓信,要求孙甲必须带3万元现金来领女儿,否则由钱某将孙乙带回湖北原籍结婚。孙甲收到恐吓信后,立即派杨某前往赵某住处领女儿。因赵某坚持要孙甲拿来3万元现金才能领人,杨某未能将孙乙领回。赵某、钱某随后将孙乙转移到赵某的老家。赵某与钱某策划,以2万元的价格将孙乙卖给同乡黄某做妻子。第二日,孙甲及其妻打电话找赵某要女儿,赵某仍然逼迫孙甲拿出3万元现金。孙甲无奈,遂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但此时孙乙已被钱某、赵某带到了湖北,并被钱某、赵某强 * * 。后经公安机关解救,孙乙才回到父母身边。
问: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说明理由。

答案

参考答案:在本案中,赵某和钱某应当通过诉讼或其他合法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他们将孙甲的未成年女儿骗出,以她作为人质,写恐吓信胁迫孙甲交出3万元钱,这就超出了讨债的民事活动范围。如果赵某和钱某的犯意仅是如此,可将他们的行为定为非法拘禁罪。但当他们此举的目的未能达到时,他们的犯意起了变化,将孙乙卖给了他人。这表明他们拐骗妇女、儿童的目的已由勒索钱财转化为出卖获利,其行为完全符合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已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所说的“儿童”,是指不满14岁的人。被害人孙乙仅13周岁,因此,赵某和钱某的行为应定拐卖儿童罪。这期间钱某、赵某强 * * 孙某的行为属于拐卖儿童罪的加重法定刑的情节。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项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

A.阙秦以晋,唯君图之

B.晋函陵,秦军氾南

C.烛之武退秦师

D.缒而出,见秦伯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取之?

B.若亡郑而有益君/莫若遣腹心自结

C.舍郑以为东道主/彼与彼年相也,道相似也

D.夫晋,何厌有?/句读不知,惑之不解小题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之,不仁敝:损害

B.夫晋,何之有厌:嫌弃

C.朝济而夕设焉版:版图

D.又欲肆其西封:封邑,封地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其爱国精神可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B.在整个劝说过程中,烛之武只字未提为郑国乞求的话,处处为秦国着想,让秦穆公充分认识到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C.在分析亡郑、存郑的利弊过程中,烛之武自始至终将秦、晋两国加以对照,在对比中让秦伯看透了晋国的真正目的。

D.烛之武能退秦师成功,除了其智慧和外交才能外,秦、晋之间有矛盾也是一个客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