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城关中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为山区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没有丢失一封信,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当地交通发展的局限。

B.馨园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C.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环节明显的季节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可以零库存周转,因而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十分重要。

D.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A项动宾搭配不当,“推动”和“联系”不能搭配,可将“推动”改为“加强”。B项语序不当,“案例”和“现实”应互换位置。D项句式杂糅,“这是……原因之一”与“这成为……原因之一”杂糅。

综合题

(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4分)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5分)

单项选择题 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