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在一次学生实验中,学生用铝片分别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和稀硫酸几乎不反应.这和教材中“铝能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说法不一致.为排除因试剂变质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进行下列实验,验证是否存在上述现象.

实验用品:仪器(略,凡是实验需要的都有)

药品:3.0mol•L-1盐酸、1.5mol•L-1硫酸、3.0mol•L-1硫酸,相同大小的铝片(纯度>99.5%)

实验过程:往三根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的铝片各一片,再往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3.0mol•L-1盐酸、1.5mol•L-1硫酸、3.0mol•L-1硫酸,观察反应进行到1,2,5,15,20分钟时的铝与酸反应的情况.结果如下:

反应进程(分钟)1251520
3.0mol/L盐酸少量气泡较多气泡大量气泡反应剧烈铝片耗尽
1.5mol/L硫酸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产生)
3.0mol/L硫酸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产生)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无论是用1.5mol•L-1硫酸还是3.0mol•L-1硫酸,均无明显的现象,而3.0mol•L-1盐酸与铝片反应的现象却十分明显.

(1)反应1~15min内,铝与盐酸的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其原因是______.

(2)根据以上探究“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差异的原因”,你能对问题原因作出哪些假设或猜想(列出两种即可)?

假设一:______                

假设二:______.

答案

(1)反应1~15min内,铝与酸的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导致温度升高,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答案为: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2)在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氧化铝薄膜,当加入盐酸和硫酸溶时,酸液首先与氧化铝薄膜反应,由反应的现象可知,铝片和稀盐酸反应现象明显,而和稀硫酸几乎不反应,比较盐酸和硫酸溶液中含有的离子的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氯离子促进金属铝表面的氧化膜与H+反应,硫酸根离子对金属铝表面的氧化膜与H+反应对起阻碍作用,所以假设一:促进金属铝表面的氧化膜与H+反应;假设二:对金属铝表面的氧化膜与H+反应对起阻碍作用;

故答案为:促进金属铝表面的氧化膜与H+反应;对金属铝表面的氧化膜与H+反应对起阻碍作用.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举国哀悼闪耀人性光辉

  ①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一场强震撼动中国,数万生命顷刻陨落。汶川,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殇。

  ②中国将永远铭记这个日子:2008年5月19日,五星红旗缓缓降落,13亿人民默默祈祷,向那些静默于废墟之下的生命低首致哀!

  ③5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将5月19日到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志哀;5月18日,北京奥组委决定,奥运圣火在境内传递活动暂停三天。

  ④在6天6夜感天动地的生死大救援之后,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撼、随后的焦灼、而后的惊恸之后,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日子,以国家的名义,用最高的祭奠,向数万骤然逝去的生命致哀;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仪式,让我们的心疼奔涌而出,让我们的悲伤尽情倾注,向所有死难同胞告白:我们爱你们,我们与你们同在。

  ⑤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一部分,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民族的哀伤。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惊恸全国,惊悚世界。其重创生命之剧,危害程度之烈,堪为人类历史上的劫难。汶川之难,举国同悲;锥心之痛,情何以堪!大震中的遇难者,是我们的骨肉同胞,也是鲜红国旗的一部分。确定哀悼日,降半旗志哀,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表达哀思的一种仪式,更昭示了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

  ⑥“救人是重中之重”,“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一条生命”,“有一丝希望,就要有百倍的努力”……灾难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这种尊重,是余震不断的震区大地上 * * 坚毅的身影,是残垣断壁的废墟前 * * 动情的泪水,是十几万子弟兵奋不顾身的钢铁意志,是全国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突如其来的天灾,考验着民族素质,更检验着国家责任。让废墟下的生命都有希望,给死难的同胞生命尊严,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人性和责任的直接体现。

  ⑦“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我们的先民早在《左传》中,就曾慨然概括政府与国民的关系,今天读来,依然掷地有声。当共和国的国旗为平民而降,当亿万人民同此国殇,它将以庄严的仪式、鲜明的象征,展现一个政府与人民生死不离的血肉联系,体现一个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尊重,诠释执政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宗旨。

  ⑧向逝者致哀,为生者加油。当地震不可避免,当灾难已然来临,愿我们用这样的形式,寄托我们的伤痛和哀思,表达我们的信心和勇气。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泪尽血续,我们并肩而立;在不屈的中华大地上,悲伤倾尽,我们众志成城。

  ⑨国旗缓缓而降,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让我们以这样的形式,向那些骤然逝去的生命致哀,将那些深陷黑暗的生命照亮,为我们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

1.第⑤段中的“惊恸”是“使……极度震惊悲哀”的意思,和“惊悚”能互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阐述了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

B.全国降半旗哀悼遇难者,是人性、公民尊严和政府尊重生命的体现。

C.给死难同胞以生命的尊严,是以人为本的政府人性和责任的直接体现。

D.用举国哀悼降半旗的形式,向死者致哀,为生者加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概述了几个有关地震的重要事实,为下面展开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B.“锥心之痛,情何以堪”是说如此强烈的悲痛情感,怎能承受!这里强调人民的情感已积蓄到了非得用一种形式来表达不可的程度。

C.文中引《左传》中的文字作为论据,证明我们的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D.文章结尾两段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表达了对遇难者的深切哀悼和对中 * * 振兴的坚定信念。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