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设置伸缩缝的建筑物,其基础部分仍连在一起的原因是( )。

A.基础受温度变化影响小

B.伸缩缝比沉降缝窄

C.基础受房屋构件伸缩影响小

D.沉降缝已将基础断开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考点] 第一章工程构造第一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民用建筑构造的墙体构造。[思路] 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总称。 (1)伸缩缝: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温变化而产生裂缝。伸缩缝从基础顶面开始全部断开,其原因是基础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其缝宽为20~30mm。 (2)沉降缝:当房屋左右两侧高差、荷载、结构形式、地基土质相差较大时,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房屋开裂,这时可设置沉降缝。沉降缝从基础开始将房屋全部断开。沉降缝缝宽:当建筑为二至三层时,为50~80 mm;四至五层时为80至120mm;五层以上时为120mm。 (3)防震缝: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应设置防震缝。防震缝从基础顶面开始将房屋全部断开。一般多层砌体建筑的缝宽为50~100mm,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高度在15m以下时,缝宽为70mm;当高度在15m以上时,按裂度增大缝宽。[易错] 本题易错项为选项C。这个选项很接近标准答案,考生很容易选错,要知道伸缩缝是从基础顶面开始把房屋全部断开的,房屋上部的伸缩不影响基础的伸缩。[拓展] 在墙体的构造中考生还应该注意了解圈梁和构造柱的作用及构造要求。 (1)圈梁。 ①作用: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增加墙体稳定,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墙体开裂,防止较大振动荷载对建筑物的不良影响。在抗震设防地区,设置圈梁是减轻震害的重要构造措施。 ②要求:当圈梁遇到洞口不能封闭时,应在洞口上部设置截面不小于圈梁的附加梁,其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应大于圈梁高差的2倍,但对于有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圈梁不宜被洞口截断。 (2)构造柱。 ①作用:它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延性,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增强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因此,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中必须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②位置:建筑物四周、纵横墙相交处、楼梯间转角处等。

阅读理解与欣赏

横渠四句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1.根据文章内容,试各用一句话概述“横渠四句”中四句话的大意。

  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当遇事不能决的时候,基督教徒与儒家的做法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