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法不可违:(13分)

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认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不完成作业。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到社会上偷盗财物、参加赌博等。后来为了搞到钱到网吧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被判有期徒刑。

(1)根据陈某的经历,写出一句名言警句、谚语或成语。(2分)

(2)指出陈某的哪些行为是违反纪律,哪些是一般违法,哪些是犯罪行为。(3分)

(3)从陈某的事例中,你有什么值得吸取的教训?(3分)

(4)陈某的违法犯罪经历给你哪些启示?(2分)

(5)你认为怎样做才能避免“陈某事件”再次发生?(3分)

答案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等。

(2)违纪:旷课,不完成作业,上网吧。一般违法:小偷小摸,偷盗财物,参加赌博。犯罪:抢劫。

(3)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4)①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②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5)①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②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③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同学。

本题主要考查预防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陈某结交了一些损友,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由不良行为慢慢导致了违法犯罪。所以回答第(1)问时,可以联系他有小问题不悔改、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过程来写名言警句,第(2)问违反纪律的行为是不遵守校规校纪,不按照作为学生的要求去做的行为,违法行为是违反了除刑法以外的法律,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违法行为,犯罪是违反刑法、社会危害性较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据此可回答;回答第(3)问时,我们要吸取的教训是要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回答第(4)问的启示时,根据要求是“违法犯罪的经历”,就要回答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及怎样避免违法犯罪的知识;第(5)问相对综合,从道德、法律角度来要求自己去做。

单项选择题

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的表达己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语言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的面目出没于传统媒体,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姑娘,“灌水”则指没有实际内容的聊天。 

人们天生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构成网络主体的年轻人尤其难以坚持使用传统语言固定完整的本义:汉语本身具有一字(词)多义、适用语境宽泛等特点,方便人们随意改造词语,或将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义或新词表旧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同时,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也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如“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丰富了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 

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并设立读者在线交流的论坛,网民(也是读者们)就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传统媒体因此也经常将一些有见地的发言经过编辑加工后发表,但来自网上的语言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痕迹。由于网络人际交流匿名、隐匿的独特性,又由于网民主体是追求新潮和前卫的年轻人,因此网络语言会不可避免地偏离传统语言。如果网络语言仅是对规范的主流语言做适度的、局部的非系统性的偏离,传统媒体对此会做出有选择的接受;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语言的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或字母的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全不知所云的“去踩一下”等,恐怕就只能限于网上而且仅限于在“小众”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尽管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吸收不会不分良莠地全盘接收,它有一个甄选、保留的过程。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网络语言则强调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A.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B.网络语言的优势与弊端 

C.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 

D.迅速快捷的网络人际交流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