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案

(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1)首先弄清楚两句话的意思,主要是“何限”这个词,意思是“多少、几何”,整个颈联翻译为:灞桥边情思绵绵如烟如织的垂柳究竟有多少啊,又有谁愿意攀摘一枝送与我这漂泊之人!这样颈联要表达的意思就大致明白了:上句主要写自己对吴中的思念,切中题目中的“怀吴中”,而这一感情的表达式借助一个传统意象“柳”来实现的,自古柳树就是留恋、挽留、牵挂的代名词;下句漂泊之人万分辛苦,却无人怜惜,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而结合上句中的灞桥,作者当时的处境,我们就不难理解了,所谓无人怜惜者,实是身在远地,无人赏识。此题中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句意理解,一个是灞桥这个意象的隐含意义。

(2)从表层看,作者远处“巴山蜀水凄凉地”,自然会怀念自己的故乡;从深层看,陆游深处远地,但仍然夜读《楚辞》,其内心深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权 * * 误国的愤恨、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种种情感翻涌不止,更主要的,作者的一颗爱国之心从未冷过。他仍然梦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朝廷,报效国家“挽狂澜于既倒”,这些感情在他以后的诗作中有更多的显现。所以作者的感情主要是两个层面:表层的和深层的,愿望也只有一个,就是能为国尽忠。

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X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