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案

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①这道题比较简单,从诗歌中提取要的信息就好:第一首主要的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所以作者寻找桃源;第二首,写的是作者对美丽春天的追寻,抒发的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②第一首:首句从桃花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并用一“寻”字写出是“避秦”的好地方。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欢渡着幸福的年月,无忧无虑,连后来的汉及魏晋这些朝代都不知道, “桃红又是一年春”,是靠桃树开花,才知又是一年。三四两句,作者又从实景出发,“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一开,万一随流水出洞口,再有渔人发现怎么办呢?如果我在那里,就决不会让桃花落入水中。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桃源的向往。当然,这种桃源佳景,只是向往而已,当时世上除了南宋 * * 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过着动荡不定生活,哪还有这样的乐园呢?

第二首: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

多项选择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