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1)该图反映的是地理环境的          特征。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的是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自然景观从③→⑤→⑥的变化体现的是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为基础产生的,在     (低、中、高)纬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6分)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2分)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

(3)把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4分)

温带大陆性气候     松鼠      ⑥

温带季风气候       骆驼      ③

答案

(1)差异性   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中

(2)A

题目分析:

(1)沿①一②一③一④方向自赤道向两极自然带递变,属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其根本原因在于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分布差异;沿③一⑤一⑥方向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递变着,属于自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基础是水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2)喜马拉雅山自山脚向山顶反映了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

(3)③、⑥分别处在温带的沿海和内陆,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引起水分条件自沿海向内陆递减。③对应温带季风气候,相应动物为松鼠;⑥对应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动物为耐饥渴、善奔跑的骆驼。

点评:本题以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难度一般。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因为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以热量为基础。图中③→⑥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以水分为基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相似。主要是因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也发生的变化。不同气候类型对应不同的植被类型,生活的典型动物也不尽相同。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