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小题1:这首诗写了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
(2)小题2:最后一句中的“落”字能否改为“在”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小题1:(1)中秋节。(2分)
小题2:(2)“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4分)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及对中国农历传统节日的熟悉程度;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解答时,应充分认识到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赏析】这是唐代王建的一首诗,像一幅画巧妙生动的描写了中秋夜望月思人的情景,甚至有些情景和感受是用画都无法描述的,只能用想象的空间才可以完全体会到那种自然美而又伤感的意境。
历来描写秋思的诗词有很多,“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这些优美的诗句都可说是传世之作。但就描写人的思亲之情而言,这首《十五夜望月》是最具有人情味的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它的好,是那种好到骨子里的好。
中庭:庭院当中。
栖:栖息,歇息。栖鸦:明月升起的时候,夜已黑,是不可能看到树上栖息的乌鸦的,只是乌鸦每天来这里栖息,虽然天黑看不到,但也知道它们是栖息在树冠上的。
地白:明月照在地上的反光,月色的光。
冷露:夜寒露冷。湿桂花:有一种解释是说冷露打湿了月宫上面的秋桂。这好像有些牵强,应该是后人的一种想象,因为它显得和整个诗的题意离得远了。
人尽望:是指人们都在仰望明月,在欣赏明月。它还暗含有另一种情结,那就是人们都在盼望着亲友的归来。
秋思:怀念亲友的思绪。
落:非常形象又贴切、又是那样出人意料的一个字。是实物的东西才会有落,但这里“落”得不是看得见的物件,而是“秋思”。正是这个字才尽显诗的意味,才让我们有诗的享受。“落”也告诉我们,谁家的亲人没有归来,秋思才会“落”在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给人的感觉,好像诗人在这秋思味极浓的夜晚,自己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那种伤感的秋思自己是没有的,只是不知道它会落在哪一家。这使我们感到诗人是个有趣的人物,情思敏捷而又豁达。
这首诗用现在的文字表述可以是这样:
明月已挂在夜空,庭院的地上泛着月色的白光,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上,乌鸦没有了吵闹声已然安息。中秋之夜,浓重的冷露悄无声息的打湿了院落里那株芳香的秋桂。明媚的月在这一天格外的美,人们都在欣赏它的同时,不由得想念远方的亲友,都在盼望着亲情的团圆。然而今年的这一天,不知道谁家的亲人没有归来,深深的思念亲人的思绪会在哪一家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