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醉花间

(唐)冯廷巳

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2.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2分)

2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正中(冯延巳)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有人认为“斜月明寒草”句读来不顺,如将之改为“明月斜寒草”似乎更上口,意境也不为差。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案

22.(2分)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 (1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1分)

23.(4分)同意王国维的看法。(1分)词中的“月”是“斜月”,说明此时的月并非满月,光为微光,这样的月光照在夜晚生出寒气的草上,渲染出一幅冷、寂之境。(1分)再与前句“高树鹊衔巢”结合起来,环境的特点更为清晰。(1分)而如改为“明月”,则光线小同,意境也会不同。(1分)(如答同意“有人”的看法,分析合情理,能自圆其说,亦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B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