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⑴作者为什么能"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凭伊问讯"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⑵"边声悄,炊烟少"反映了怎样的现实?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3)"宣和宫殿,冷烟衰草"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⑴因为归鸿是春天从南方飞往北方,作者身在南宋,沦陷的中原在北方,所以才能"凭伊问讯"中原的父老乡亲。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惦念。
⑵"边声悄"是说边境无战事。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只求苟安,不思北伐的强烈不满。"炊烟少"是说敌占区人烟稀少,人民生活困苦,表达的是对金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强烈仇恨。
⑶最后两句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昔日宣和宫殿的宏伟壮丽与今天的荒凉破旧作对比,抒发了无比沉痛的国破家亡之情。
开头以"梅谢了"三字说明季节正当柳垂金丝的早春。春梅谢去,引起作者一系列的联想。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吧?宋、金自"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所谓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鸿归早"也暗示着国境线的南移。鸿雁带着多少人的故国之思,越过那冰雪初融的"塞垣",飞往沦陷已久的中原。
接下来"鸿归早"三句表示作者要借鸿雁带信问候故都的父老乡亲。大梁,战国时魏国首都名,即北宋都城汴京。作者将希望寄托给鸿雁,想像它能作为来自南方的使者,给故都的父老乡亲以安慰。
下片进一层表达了对故土、故都的深切怀念。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接近前线,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兵南侵的冲要之地。"边声悄",指这一带平静无战事;宁宗曾于开禧二年(1206)发动北伐,战败求和。而金国也因受到蒙古南侵,国势日益衰微,无力攻宋。这里流露出作者痛感朝廷懦弱腐败,只图屈服苟安,一再失去恢复中原的时机。
"淮河"句,是说淮河一带,本来是人烟稠密、运输繁忙之地,自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一路烧杀掳掠,如今淮河已成为宋、金两国的国界,淮河以北就是敌国土地,令人不胜感慨,而在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艰苦,呈现出残破荒凉的景象,这里就以"炊烟少"三个字以概括之。
末尾两句与上片结句相呼应。前面是说早春北归的鸿雁问候故都遗老,末尾点出故都宫殿(宣和是徽宗年号),那里曾是北宋朝廷所在,当年是何等巍峨宏丽,如今只剩下冷烟衰草。遗民凭吊之余,不能不因亡国而伤心,他们恐怕也在盼着王师能如归鸿一般,早日北上恢复中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