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
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足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注.M省2010年对1 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收入增加,户均增加7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10409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1)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产值增加;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作,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扩大内需)。
(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较低,要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机制。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部分被征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1)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设问回答问题的能力。设问考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解答本题的第一步是认真研讨材料,从中获取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即制造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入园、人口的增加,特点是农民的入城、土地的集中与统一经营、人均收入的明显增加等等;第二步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即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劳动力、发展现代化经济、收入增加导致的消费的发展、同进也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等;第三步将第一、二步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组织答案的过程,要注意不能脱离材料。
(2)本题从人大代表角度考查,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坚持“措施从问题中来的原则”。首先从材料二中寻找被征地的农民面临哪些问题,即补偿标准低、就业困难、收入减少、社会保障不健全、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等等问题;其次上述问题采取解决办法,同时要强调主体是人大代表,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即要从政策层面上提出建设,而不是具体措施;最后组织答案,坚持一个措施解决一个问题的模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必修1经济生活中关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产发展的有关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与提取知识的能力,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考查了人大代表的职权,又从经济角度考查了有关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