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1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诗写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时期。他被贬后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
10.(1)词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10、(1)断林、明山、隐竹、乱蝉、衰草、池塘六种意象。营造了夏末杂乱衰萎,缺乏生机的意境。表达了了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情。(每问1分)
(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形象1分,分析2分)
11.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3分)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