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构成氯化钠的基本微粒是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用符号表示下列微粒。

2个氧原子        ;3个水分子       

(3)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C和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数字序号)。

①4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②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③反应中C、D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1:7

④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B

⑤若有28gA完全反应,则有14g D生成

答案

(1)离子         (2)2O ;  3H2O  (3)①⑤

题目分析:(1)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所以构成氯化钠的基本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一个原子要用该元素的符号表示,若表示多个原子,就把数字写在该元素符号的前面,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3个水分子可表示为3H2O。

(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A、B、C、D分别为CO、NO、CO2、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2CO+2NO=2CO2+N2,由此判断:

①4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正确;

②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故不可能是置换反应,错误;

③反应中C、D两种物质的质量比=2×(12+16×2):(14×2)=22:7,错误;

④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B、C,错误;

⑤反应中A、D两种物质的质量比=56:28=2:1,故若有28gA完全反应,则有14g D生成。故选①⑤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单项选择题

  1990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们发现,植物在遇到突变时,也像动物那样,即刻就会有应变能力。

  当科学家把茅树苗从温室移植到有风的环境中,树苗就不再会长高,而是逐渐长粗。研究表明,植物一经风吹后,就能立即在分子水平上作出反应。事实上,当你看见树木在风雨中摇晃时,他们已感受到这种刺激。他们发现,任何机械刺激(包括风雨或人类的触摸)都能触发植物体内的某些基因。

  他们发现植物具有这种特征是纯属偶然。当时,他们正在设法寻觅某种激素究竟能启动拟南芥属植物中的哪一个基因。此后,他们测出植物细胞内有五种不同的信息使DNA(mDNA)数量剧增,mDNA是携带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并据此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化学分子。由于每一种mDNA对应一个基因,五种不同的mDNA的增加表明,这五种基因显然因这种激素而启动了,并开始产生蛋白质。

  目前,科学家虽然还不能确切阐明机械刺激是如何改变植物生长模式机制,但他们推测,机械刺激是先增加细胞质内的钙水平,而钙则会启动蛋白质――钙复合体。复合体又会启动酶的催化活动,从而通过改变细胞分裂轴来指挥细胞合成的模式。这样,植物的茎就会开始增粗,且不长高。

依据本文的内容,下列四种判断中哪种判断不正确()

A.根据机械刺激原理,“没有外因就没有内因”的说法是正确的

B.根据机械刺激原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理,在生物学领城内应适度修正

C.根据机械刺激原理,倘若菊花长得太高,你每隔一段时间去轻摸它的茎部,就能使菊花长得粗壮

D.根据机械刺激原理,如果用电吹风吹植株,植株内的mDNA的水平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变化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