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Fe2O3,是冶炼金属铁的原料.某兴趣小组想测定该铁矿石中铁的含量,利用氢气来还原Fe2O3,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铁矿石中的杂质在高温下不分解,也不参加反应).

(1)如果用锌粒与浓盐酸来制取氢气,可以选择图㈠______(填序号)发生装置;装置②的主要仪器有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胶塞和______(填仪器名称).

(2)制得的氢气常含有少量水蒸气和HCl气体,若要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需要通过④和⑤装置,则装置按导管字母连接的顺序是: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装置.

(3)若要检验氢气中的杂质HCl,可把______装置.中的试剂换成______,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剂变成了红色.

(4)图㈠中的③装置是一个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的装置,由集气瓶和导管组成,请你在方框内画出该装置.

(5)图㈡是氢气与铁矿石样品反应的装置,在加热反应之前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原因是______;而在反应结束时先要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停止通入氢气,原因是______.

(6)已知参加反应的铁矿石样品的质量为m1g,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m2g,装置⑦增加的质量为m3g,装置⑧增加的质量为m4g.(假设每一步都进行完全)若要计算铁矿石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下面可计算到结果的数据组合有______.(填字母)

Am1g与m2g      B、m1g与m3g      C、m1g与m4g      D、m2g与m4g.

答案

(1)制取氢气用锌粒和盐酸反应.故发生装置选②,所用仪器为锥形瓶、分液漏斗、导管等.

(2)制取的氢气中因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所以我们先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除去水蒸气.

(3)检验氢气中的杂质HCl时,我们用石蕊溶液来确定.所以我们可以把洗气瓶内的氢氧化钠换成石蕊试液.

(4)得分点:瓶口的方向;导管的长度,应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瓶口向下,导管深入到集气瓶底部是为了能把集气瓶内的空气更好的排净.

(5)凡是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要在加热前赶走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余热的生成物铁重新被空气氧化,在加热的情况下铁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继续通氢气使其冷却.

(6)A中据m2铁的质量再利用铁在氧化铁中的质量分数可求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再利用

氧化铁的质量
m1
×100%得到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B中则是依据装置中水的质量计算还原的到氧元素质量计算氧化铁的质量,其计算方法与A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

故答案为:

(1)②、锥形瓶

(2)cdba

(3)⑤;石蕊试液

(4)见右图.

(5)赶走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爆炸

(6)AB.

阅读理解与欣赏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描写枫叶飘落的情景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B.第④段,作者在多年观察中发现,所有的鸟都能勇敢地面对生死,自然地死亡。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有一种很可悲的心态,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

C.第⑤段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D.第⑥段“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中的“有色眼镜”是说人类是万物之灵,自然万物有高低优劣之分,人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E.第⑦段中的“灰”是指作者意识到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红”是指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表现了作者对生死认识的提升,从而获得了心中的坦然和释然。

小题2: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