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20分)材料一 资料显示,目前北京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排名百位之后,每年缺水均在4亿立方米左右。据报道,北京三年后将喝上经淡化的渤海水。受海水淡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淡化海水的价格一直备受关注。

材料二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已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产品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如下图中实线所示,它常常也成为一个普通企业的生命周期,而创新驱动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表现为下图中的虚线。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你预测淡化海水价格可能的走势并说明其理由。(7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企业创新的内外驱动力(4分),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结合图分析企业创新对个人消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9分)

答案

(1)走势:先高后低.(1分)

理由: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受海水淡化技术等因素的影晌,淡化海水初期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较多,成本较高,价格就高.(3分)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淡化海水价格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渐降低。(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营利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2分)市场竞争等外部环境是企业创新的外部驱动力。(2分)

影响:①生产决定消费,新产品研发能满足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3分)。

②消费引导生产,创造新需求能带动新产业,增加新就业。(3分)

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引进新技术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3分)

题目分析:(1)本小题有两问。第一问预测淡化海水价格可能的走势。一般水平价格先高后低;第二问要说明先高后低的理由。主要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去回答。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影响。淡化海水价格主要由价值决定,与供求关系不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淡化海水价格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2)本小题也有两问。第一问要指出企业创新的内外驱动力。实际要回答企业创新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就必须进行创新,因此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是营利。同时,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增强创新能力。因此市场竞争等外部环境是企业创新的外部驱动力;第二问要分析企业创新对个人消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企业创新对个人消费的影响主要是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扩大就业。因为生产决定消费,新产品研发能满足消费需求。企业创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带动新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可以驱动经济的发展。

单项选择题
论述题

(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问上泉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中国城乡和区域差距的基本途径。城镇化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材料二 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为此付出过高昂的代价。由于美国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形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以及加剧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参与考核”。2011年7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土地管理工作,要求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201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报告。

材料三 中央强调我国要走一条与之前不同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专家分析,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一是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三是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1)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党、政府和人大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8分)

(3)材料三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