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33分)3D打印机是“万能万物”制造机。神奇的3D打印技术原理很简单。先是设计目标物,之后将设计的标准文件格式导出并传送给一台3D打印机,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至于想打印什么,就靠创意和想法。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为用户定制助听器,复制建筑模型,制造人体组织、艺术品,用食材打印饼干等,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1)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等,有人说,这是意识的作用,你是如何认识的。(9分)

(2)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3D打印企业如何实现从生长期到成熟期的发展。(11分)并说明其发展的经济意义。(3分)

3D打印技术发明与应用是一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3)请谈谈科技创新的辩证法依据是什么。(10分)

答案

(1)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2分)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按照规律在思维中进行创造。(2分)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2分)意识对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意识能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人能够创造打印技术,打印各种产品。(2分)

③只有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1分)

(2)①提高3D打印机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分)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2分)

③诚信经营,树立信誉和形象;(2分)

④推进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2分)

⑤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外市场。(2分)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资源利用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③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发展。(3分)

(3)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2分)

②事物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3分)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是自己否定自己,既肯定又否定,是扬弃。(或辩证法就其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3分)

④矛盾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分)

题目分析:(1)本题属于辨析类型的试题。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明确“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等”确实离不开意识的能动作用;学生也要清楚这绝不仅仅只是意识的作用。因此,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上述观点,并加以说明。

(2)本题第一小问要求学生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3D打印企业如何实现从生长期到成熟期的发展。简单了说就是企业如何发展?学生可从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因素的角度展开说明。本题第二小问要求学生3D打印企业发展的经济意义。解答本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整体材料的综合把握,从对消费者、对社会、对国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角度展开说明。

(3)本题要求学生说明科技创新的辩证法依据。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思考辩证法有哪些具体的观点;其次是学生要紧紧抓住创新一词。解答本题学生可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等角度去思考答题的方向。解答此类型的试题,学生只需回答原理即可,不用过多展开。

填空题

恢复高考30多年来, N县一直是远近闻名的高考大县。过去,谈论起小孩入学和工作,都是家长们引以自豪的话题。可是,近几年的就业却使得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及家长犯了愁。N县中学某班学生在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大学生就业的课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该班同学通过走访县教育局、发改委等部门,获得了如下数据:

 
图一:N县近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运行态势图      图二:我国近期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注:今年该县高校毕业生5018人中目前已找到工作的仅2100人,预计就业率70%左右。

 
 

 

表一                                 图一

 
(1)图1与图2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结合图表,联系当前形势,分析导致今年该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同学们在网上收集到以下信息: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有人认为是扩招失算,有人认为是大学生不肯放下身段,还有人认为是户籍壁垒、城乡差距及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差距过大使然。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有人建议服兵役缓解压力,有人建议下基层,还有人建议自主创业,争论不少,但人人都去杀猪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试图破解就业难题。2009年1月,N县政府从财政中拿出三百万元,给每个本地户籍的大学生发放2000元就业培训券,用于大学生技能培训时的费用冲抵,企业招用这些拿着就业券的学生后,就可以拿着这些就业券去抵税。这样大学生找工作容易了,企业的负担也减轻了。

(2)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在就业问题上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