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题。

小题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小题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温室效应加强小题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题目分析:

小题1:结合图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比较轻松地选出答案

小题2:二氧化碳可以吸收来自太阳辐射的红外线与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势必造成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减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减弱,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是加强而是减弱,故选项B D的说法是错误的。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属于臭氧层空洞的问题,不属于图示的逻辑范围内,故选A。

小题3:这种平衡关系失常主要表现为因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由此造成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的被淹;同时对世界各地的降水、热量条件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导致世界各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为此进行的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腐蚀建筑物和皮肤癌患者增多分别是酸雨和臭氧层空洞产生的危害。故选C

点评:本组题要求考生熟悉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原理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试题属于中等性的基础题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前不久中国首次在陆域钻取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它的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燃烧值竟约等于半吨煤炭。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造成其他氧化物污染。

科学家认为,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海洋中约有900%的面积是潜在区域。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为储量大、清洁环保,可燃冰被誉为潜藏的“新能源宝藏”。

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一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温度再高可燃冰就会分解。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气源。

虽然储量巨大,但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距离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至少还要再等10至15年。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由于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可燃冰是低温与高压的共 同产物产物。但可燃冰对高压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高压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温冰”。这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进行很好地收集,大量甲烷将直接进入大气,全球的气候将面临一场灾难。对大洋深处的可燃冰进行开采,除了面临类似的环保难题夕卜,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处理不当,甚至会在全球人为地造成许多个新的“百慕大三角洲”——许多科学家相信,不稳定的气水合物造成了“百慕大三角洲之谜”。                 摘自搜狐网科学频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低温高压下混合产生的一种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B.可燃冰储量大,热量高,1立方米的燃烧值差不多就等于半吨煤的燃烧值。

C.作为潜藏的新型能源,可燃冰清洁、环保,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

D.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远超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仅海底可燃冰就够人类用1000年。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海底动植物的残骸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排出的甲烷气体被锁进水合物后,生成的物质就是可燃冰。

B.海底古老地壳随海洋板块沉入地球内部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海洋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低温高压下,天然气与海水就化合成水合物。

C.现在开采可燃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可能恶化全球气候;二是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

D.可燃冰的潜在区域和自身物理属性,使得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正式进入商业开发利用阶段。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气源合适,温度适宜,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可燃冰。

B.即使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可燃冰也可能难以立即取代现有能源而被大众广泛接受。

C.再过10至15年后,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丰富的可燃冰就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利用了。

D.保证了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并且解决了甲烷的收集问题,就能开发利用深海可燃冰。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