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请你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他们应选择的______装置是______,若选用G装置收集氨气,应从______(选填“a”或“b”)通入.

答案

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两种固体,所以制取气体时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择含有酒精灯的C装置;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即将空气从下端管口排出),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如果从长管进入时,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会向上运动,直接从b端跑了,根本收集不到氨气,所以应该从b端进入,使空气从下端的长管处排出去(即向下排空气法).

故答案为:发生;C;b.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2015年4月开始,xx公路项目部工地的从业人员有时多达三四十人,施工地点距场区出口有五六公里路程,而施工单位仅有一辆面包车负责接送,明显坐不下所有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大部分带有施工工具,面包车也不便装载。所以,工地的包工头在从业人员多的时候,便安排在施工工地拖土的外雇自卸货车负责接送从入口到作业点的从业人员。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发现了这一情况,下发了相关文件,做出了禁止违规车辆在工区范围内行驶并载人的要求,但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解决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2015年5月12日上午,为公司做事的从业人员多达四十余人。11时,外雇驾驶员任某驾驶无牌改装蓝色东风牌自卸货车在工地内拖完土后准备收工,按照惯例,他要将在工地做事的部分从业人员搭载下来送至下出口。在上出口装载了5名从业人员后(其中2人坐驾驶室、3人坐货箱)往下接送,当行至场内工地旁时,在该地做工的16名从业人员也按惯例上了该车的货厢。调查询问中,施工单位的现场负责人、安全监察员等说予以了口头制止,但没有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阻止车辆的继续行进。11时10分,该车行至下人口下坡处,由于制动失效,加上处置不当,造成货车翻车,致使5人.当场死亡,3人经医院抢救无效后当日死亡,13人受伤。事故发生后,驾驶员任某在当地水库溺水自杀。

无牌机动车驾驶员任某对本次事故负直接责任,对其()。

A.追究行政责任

B.因自杀不再追究责任

C.追究民事责任

D.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