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甲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乙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答案

小题:

甲诗运用虚写(想像)手法,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1分),含蓄深沉地表形成对比(1分),“新”指的是新曲调,“旧”指的是不变的别情(1分),意在说明无论琵琵曲如何变换新曲调,曲词中依然蕴含着不变的别情(1分),渲染了别情之浓重(1分)。

小题:

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1分)。

乙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描绘了秋月高照长城边塞的壮阔之景(1分),渲染了征人深重的思乡之愁绪,含蓄隽永(1分)。

小题:

(手法、词解、句意、作用各1分。)

小题:

(手法及分析占1分,作用(含表达效果关键词及情感)占1分。答案要点齐备才能给分。)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

桥的运动


桥是种固定建筑物,一经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载不移,把它当做地面标志,应当是再准确不过的。《史记·苏秦列传》里有段故事:“尾生(人名)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他们所以约定在桥下相会,就因为桥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和万物一样,是持续不断、分秒不停的。
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从平直的桥身变为弯曲的桥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弯一样。板凳的腿,因为板的压迫,也要变形,如果这腿是有弹簧的,就可看出,这腿是被压短了。桥身的两头是桥墩,桥上不断行车,桥墩就像板凳腿一样,也要被压短而变形。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把人的重量传到泥土中.使泥土发生变形。桥墩也同样使下面的基础变形。桥身的变形表示桥上的重量传递给桥墩了,桥墩的变形表示桥身上的重量传递给基础了,基础的变形表示桥墩上的重量传递给桥下的土地了。通过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变形,桥上的一切重量就都逐层传递,最后到达桥下的土地中,桥上的重量终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物体所以能变形,是由于内部分子的位置有变动,也就是由于分子的运动。
车在桥上高速行驶时,使桥梁整体发生震动。此外,桥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冷暖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在地基内发生移动。此外,遇到地震,全桥还会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动。所有以上种种的动而引起的桥的变形,加上桥上重量和桥本身重量所引起的变形,构成全桥各部的总变形。任何一点的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
桥是固定建筑物,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不像车船能行走。但是,天地间没有完全固定的东西,桥的平衡只能是瞬间现象,它仍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根据文意,对“桥是不会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桥不会移动,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
B.桥在有重车疾驰、巨浪冲击时是岿然不动的
C.桥上无车无人,只有本身重量时,它不发生变形
D.桥小动、微动不止,但人们察觉不出桥在空间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