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套理想的电脑教材,除了要有经验的教师参加外,还应当有设计人员、心理工作者的协同工作。

B.“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在你心中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C.国务院认为现在中国煤炭开采出现许多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无不是与有关企业盲目追求生产效益有关系。

D.《社会工伤保险医疗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将规范工伤报告、治疗、康复、评残、结算“一条龙”的工伤保险医疗跟踪管理体系,它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答案

答案:D

A 项“电脑教材”后要加“的写作”;B 项“原因之一,是因为”重复,删除其一;C 项句式杂糅,删去“无不是”或“是”。

选择题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积极倡导弘扬奉献精神,不是要人们抛弃一切个人利益去过“清教徒式”的生活。我党允许并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收入,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只有把弘扬奉献精神与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大目标统一起来,才能激发人们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弘扬奉献精神,不能与“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对立起来。弘扬奉献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能贡献到工作当中去由此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如果用奉献精神的价值去否定分配中的物质利益原则,就只能导致继续吃“大锅饭”,最终使奉献变成空洞的说教。
——摘自《按劳分配与奉献》,人民网2013年7月16日

材料2


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某市有一工程师,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星期天到乡镇企业工作,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企业则给予技术服务费作为酬劳。未曾想,这样的事在当时被认为是违规的,工程师因此受到不公正处理。出现这样令人困惑的事例,原因在于当时对于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否参与分配,在政策上不清楚,法律上不明确。今天,这样的问题早已不存在了,人们正享受着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种种实惠。
——摘自《从“按劳分配”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人民网2013年1月4日

材料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一直在完善之中,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们党在分配理论和实际操作原则上的又一新进展,对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摘自周小川《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财经报道》2013年2月26日

材料4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摘自温 *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材料5


纵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用两组数字,一窥中国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和2013年的前景展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现在的1721元。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这比去年4%的预期目标低,而又高于去年2.6%的实际执行数。《政府工作报告》称,今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制定这一目标,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做出的选择”。
——摘自《数字中国》,新华网2013年7月12日
请回答以下问题:

结合材料3、4,说明党中央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