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仪器.请根据要求填空: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某同学用氯酸钾制取、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仪器(填番号)______,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验证瓶中氧气已集满,其具体操作和现象为______.

(3)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H2,并使反应能随关随停,应选择上图中的仪器______

(填番号.只选一组).

(4)某同学要用(3)制得的H2(其中含有水蒸汽)干燥后来还原CuO、并检验产物中有H2O生成,他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将他设计的装置补画完整.图中试剂a是______;试剂b是______.

(5)进行实验时,若发现酒精灯里有足够的酒精,却不能点燃,其可能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是(至少写出两种):______.

答案

(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属固体加热型制气,依据此类情况选择装置.

氧气的验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或者是燃着的木条,验满是应该放到集器瓶口进行检验.

故答案为:①④⑤⑨

2KClO3

MnO2
.
2KCl+3O2↑、用带火星(或燃烧)的木条放在瓶口,若火星复燃(或燃烧更旺)则表明氧气已集满

(3)制取氢气并要求随开随停,一定得有③装置,其它仪器可按固液型制气选择,故答案为:②③⑥⑦或②③⑤⑧

(4)干燥氢气就应该在洗气瓶中放入液体干燥剂,也就是浓硫酸.检验水的存在一般采用无水硫酸铜,他遇到水会变蓝画

故答案为:图见右(导管长进短出;玻璃管左边要有橡胶胶塞,且导管要略伸出橡胶塞),

a是浓硫酸(或浓H2SO4,)b是无水硫酸铜(或无水CuSO4,)

(5)酒精灯有酒精但不能点燃,只能是灯芯的问题.

故答案为:可能是灯芯变干,则抽出灯芯浸入酒精拉回(或用酒精润);可能是灯芯上部烧焦,剪去烧焦部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今年5月下旬,太湖多处湖面大规模蓝藻爆发,被蓝藻污染最为严重的太湖区内的梅梁湖,湖水就像绿色油漆一样浓稠。如此严重的蓝藻污染,致使主要用水源自太湖的无锡市陷入了饮用水危机。

  蓝藻的爆发为什么会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呢?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蓝藻的特性。

  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它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用作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但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会在夏季大量繁殖,使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

  专家指出,这次导致太湖蓝藻大规模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持续多年的暖冬积温,尤其是今年4月份太湖流域平均水温一直居近25年中的最高点,达到了1956℃,非常适合藻类生长。此外,今年1至4月份偏南风风场也明显高于往年平均值,这使得太湖内其他湖区的藻类向梅梁湖集中。梅梁湖100多平方公里水域恰似一个水体相对静止的“大口袋”,偏南风一吹,这个“大口袋”就成了整个太湖蓝藻的聚积处。

  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由于太湖周边企业不断增多,部分涉及排氮、磷的企业超标排放,加上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力,致使近年太湖水中氮、磷含量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6年,太湖湖心区平均氮、磷的含量分别比1996年增加了2倍和15倍。这就为藻类生长提供了一个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

  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除立即着手建立太湖流域蓝藻爆发应急机制外,还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治本措施。6月5日无锡市已经恢复了自来水的正常供应。

1.上文在介绍蓝藻的特性后,重点介绍了___________。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藻类生物,不会进行光合作用。

B.这次太湖出现的“绿潮”就是大规模的蓝藻爆发。

C.藻类生长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是水温达到1956℃。

D.太湖大规模蓝藻爆发的自然因素大于人为因素。

3.(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它们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从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的事件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