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名句积累。

(1)《浣溪沙》这首词里对仗工整,可称为奇偶佳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中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沈复在《童趣》中表明自己幼时视力极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江月》中表达农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填空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材料二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 * * 。

——孙中山:《序》(1921年)

材料三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 * * 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