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4分)
A、弦弦掩抑声声思思:愁思,悲伤的情思。
B、主人忘归客不发不发:不忍动身。
C、别有幽愁暗恨生生:人生。
D、小弦切切如私语私语:低声说话。
2、诗歌的第一节写离别,诗人直抒胸臆,突出一个“惨”字,作者如何烘托这一“惨”字?
(3分)
3、“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4、对文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字,就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作了概括介绍。“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突出了秋天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邀请琵琶女,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这说明琵琶女依然保留着年少时的傲慢,对一般的邀请者不屑一顾。
C、“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很传神。琵琶女欲言又止,琵琶遮面表现了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她犹疑和顾虑,刻画出自惭身世,有难言之痛,又有一丝戒备的复杂心理。
D、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从她演奏的曲目上看,是当时的名曲;从她演奏的过程来看,旋律的变化复杂,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听众的反应来看,听众悄无声息已深深被吸引住。
1、C (滋生)2、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3、“别时茫茫江浸月”用环境描写的手法烘托出秋夜送客时的感伤孤寂之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用听众的反映及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的艺术感染力。 4、B “琵琶女依然保留着年少时的傲慢,对一般的邀请者不屑一顾”没有根据。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