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课程大范围设计有如下缺点()。

A.它为学生提供的只是各门科目中分散的信息,缺乏深度

B.某种程度上它也是破碎的,脱离现实世界,无力培养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C.倾向于强调的目标是内容覆盖面以及信息获得,很少提供机会来实现认知或情感的过程目标

D.它给学生呈现的是破碎的课程,而没有提供知识一体化课程

答案

参考答案:A, B, C

实验题

我们都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图示为该实验的装置图.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评估实验的方案

方案甲: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倍焦距f和二倍焦距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分析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案乙:除甲中的做法外,还应该把蜡烛放在大于2f的某一位置,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才能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案丙:把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像随蜡烛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从而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案丁:与丙不同的是,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它步骤相同.

以上四种方案中,哪些是科学合理的:_____________(甲/乙/丙/丁)

解决实验中问题

(1)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上/下)调节.

(2)小丽同学做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光屏的位置,都不能在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请你写出两种可能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