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其中,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B.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惑,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C.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加快,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D.2009年4月,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继而蔓延全世界。世卫组织高度重视,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

答案

 B

(A.两面对一面不当。C.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改为:“随着……极端气象发生的频率加快和强度加大”。D.表意不明。“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有歧义。)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小题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忽奔腾而砰湃

B.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盖夫秋之为状也

D.丰草绿缛而争茂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惧的样子。悚,音sǒng。

B.砭人肌骨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砭,音biān。

C.黟然黑者为星星黟:黑。黟,音yī。

D.念谁为之戕贼 戕贼:蟊贼。戕,音qiāng。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欧阳子方夜读书

B.春生秋实

C.四无人声

D.其容清明小题4:下列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动于中

B.商,伤也

C.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D.胡为而来哉小题5:下列无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B.黟然黑者为星星

C.欲与草木而争荣

D.金铁皆鸣小题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B.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C.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远不如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小题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⑵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