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十八大将城镇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发展进程得到全社会密切关注。我省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分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
第一组 热议江淮城市群建设
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委省政府针对省情特点,先后实施“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统一有序配置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功能,加强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市间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对接与产业关联配套,以“省会合肥经济圈”为主,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实现腾飞。
第二组 关注农村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通过鼓励农民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信托等形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势头强劲,众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机、病虫害统防统治、工厂化育秧等专业服务。
第三组 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
Y市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特别关注对城镇原有文物古迹、民宅、地方戏剧、传统手工艺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开发当地民俗历史特色旅游线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实施网络文化信息内容建设工程,推进宽带、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以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建成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农村文化站(院)和农家书屋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00多个;广泛开展 “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教育实践活动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说明安徽省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正确性(8分)
(2)分析我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意义。(8分)
(3)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Y市文化建设的措施对该市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12分)
(1)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城市群利于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正确把握认识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3分)②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打造城市群利于功能互补,推动全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分)③坚持系统优化方法,利于有序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全省发展水平。(2分)
(2)①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②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④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每点2分,共8分)
(3)①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镇文化软实力;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依托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路线可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城镇居民收入;③科学技术影响文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文化场所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益;④主题创建活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谐文明风尚,为城镇化提供正确的方向、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每点3分,共12分)
题目分析:
(1)考生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其次是本题的设问限定是分析省政府做法的正确性。分析某种做法正确性,我们只要说明该做法符合相关的理论要求即可。
我们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角度分析;可以从联系的客观性的角度,打造城市群是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我们还可以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说明从整体着眼,立足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还可以从坚持系统优化法,统筹城市发展,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语言组织时要落脚在“有利于”。考生回答本题时,要明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及到的主体。根据材料中的“安徽省政府通过鼓励农民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信托等形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们可以知道有利于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其次我们可以从对农业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再次我们可以从对农民的好处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最后我们可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角度进行说明。
(3)考生回答本题时,首先要对材料中该市所采取的的措施进行概括,然后找出其对应的理论,说明对城镇化的作用。该市的做法有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依托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路线、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文化场所建设、开展主题创建活动。对此我们可以从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镇文化软实力、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可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科学技术影响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谐文明风尚,为城镇化提供正确的方向、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的角度进行说明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