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认同”在《辞海》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 * * (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采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 * * 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6分)
(3)材料四的认同观是什么?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8分)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1)差异:材料一认为中国人就是指汉人。材料二认为是指中 * * (或中国境内各民族)(2分);材料一建立在种族认同的基础上,材料二建立在主权在民(或民主共和)的基础上(2分)。(若学生答前者属种族认同,后者属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同等给2分)
原因:早起革命派为推翻满清贵族(或清朝)的专制统治,故强调反满兴汉(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故强调民族平等、民主共和(2分)。
(2)共同点:政治制度: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1分);
经济体制:都属于市场经济体制(1分);
精神文化:都受启蒙思想影响(答基督教文化也可)(1分)。
理解:政治传统指雅典民主政治(1分);法律传统指罗马法(1分);文化遗产指人文精神(1分)。
(3)①阶级认同(2分)。
②特点:超越民族、国家与文化(2分)。
③对中国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分);以阶级斗争为纲(或 * * )(1分)。
④对世界格局:形成两极格局(或两大阵营对峙)(2分)。
(4)原因: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潮流;人口跨国迁移日趋频繁;民族融合加剧;文化交流频繁。(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分)
题目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人种(族)是也”“民主共和国成为中 * * (指中国境内各民族”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一认为中国人是汉人,是建立在种族认同的基础上,而材料二是建立主权在民的基础上的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原因是从辛亥革命的推翻清朝以及建立中华民国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一小问共同点必须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分析,如代议制、市场经济体制与启蒙思想的影响等;第二小问可以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罗马法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归纳。
第(3)问,主要考查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四是选自马克思的《 * * 党宣言》,据其内容可以得出材料四的认同观是阶级认同,其是超越民族、国家与文化,结合1949年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对中国的影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动 * * ,在二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的迁移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如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潮流;人口跨国迁移日趋频繁;民族融合加剧;文化交流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