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在银行存一笔钱,方式为三个月定期自动转存。假设三个月定期存款的利率为4%,则实际年利率为( )。
A.4.06%
B.4.28%
C.4.79%
D.5.11%
参考答案:A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答: 2.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答: 3.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
答: 4.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答:
自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和谐社会”一词频见报端并日渐升温。春节刚过,大约二百名中国党政军高官便云集北京,参加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中央党校研讨班。人们预料,和谐社会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在日前举行的中 * * 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 * * 再次突出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号召各级党政官员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权威人士认为,中共高层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时。 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份被海外舆论称为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历史性文献,以明确无误的语气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并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是中共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随后公布的《二○○五年社会蓝皮书》,则提出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上述目标,简而言之即千百年来民众所期待的“政通人和”,它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其实,自古以来“和”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更是历代政治家秉持的治国理念。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则能“宽则得众”;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而今,按中共高层所述,中国所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资深观察家认为,“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既是开阔政治视野下的理性选择,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将给中国政治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 问题:请谈谈你对此材料的看法。 答题要求: (1) 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 (2) 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3) 字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