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注】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小题1:请对第二句中的“遍”字进行赏析。(5分)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6分)

答案

小题1:遍,处处,说明笛声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应是此起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又悲凉的氛围。

小题1: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山一带大雪过后,寒风凛冽。三十万征人在月下沙漠中行军北上,偏偏此时又听到了悲怆的笛声,不由得回首望月,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1)这是对诗词“炼字”赏析,说明笛声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应是此起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又悲凉的氛围。(2)这是对诗词手法进行鉴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综合题

(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 ,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在哪些领域发生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形势简要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5分)

(2)概括指出材料所体现的上述变化的特点。这些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6分)

(3)在这些变化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有人说它是“欧风美雨”的结果,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