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平台、新亮点。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也是保障农民权益当务之急。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三权分离”有何经济意义?(9分)

材料二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通过对乡土文化积极的全方位延承的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2)请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怎样对我国的乡土文化进行全方位延承的保护?(8分)

材料三 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到2020年,中国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

(3)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改革的哲学依据。(12分)

答案

(1)①有利于促进土地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分)②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分)③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分)④有利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分)

(2)①对乡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发扬;反之,则必须“移风易俗”。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又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4分)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4分)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各地区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不能“一刀切”。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④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相关政策。(每点4分,任意3点即可满分,总分不超过12分)

题目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三权分离”的经济意义。题中材料“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也是保障农民权益当务之急”,表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三权分离”,是从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面而言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对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生可从促进土地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说明对我国的乡土文化进行全方位延承保护的措施。题中材料“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表明对我国的乡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告诉我们,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对我国的乡土文化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3)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改革的哲学依据。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中关于“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改革”的表述,找出关键语句,以确定答题的方向。题中材料“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改革”,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故学生可从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需遵循的原则等角度去分析说明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