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分)“城镇化”、“老有所养”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 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1)运用劳动和就业知识回答,如何促进农民就业?(9分)
材料二 古话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随着电视剧《老有所依》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关注和热评。晓涛一家就此发表看法。
注: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家,由社区等为他们提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是指在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
(2)运用生产、劳动与经营的知识,说明我国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济意义。(6分)
(3)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结合材料回答应如何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8分)
(1)①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法律法规,平等地为他们提供就业、居住、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保障和服务;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城镇;着力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收入等民生问题等。(4分)
②农民: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角色,主动融人到城市中;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3分)
③企业:诚信经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分)
(2)①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解决就业问题。
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6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解决养老问题必须立足国情,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传承我国优秀的养老传统,又不能照搬西方经验。(2分)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解决养老问题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发展养老服务业,统筹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2分)
③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习西方养老的经验,不能固守传统养老模式。(2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决养老问题必须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分)
题目分析:该题考查生产、劳动与经营、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等知识点;
第(1)问:本问考查经济生活知识点,角度是“劳动和就业”,措施类试题,考生通过回忆教材知识点,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以从国家(科学发展观、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企业(诚信经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2)问:本问角度比较明确,考查的角度是“生产、劳动与经营”,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关键词是“发展养老服务业”,考生可以从对消费、就业以及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具体包括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等角度作答。
第(3)问:本问考查的角度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唯物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考生首先需要回忆关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点,唯物论主要有物质、意识、规律等知识点,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认识、真理等知识点,然后考生再结合材料选择相对应的原理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