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陶渊明的两首诗歌(6分)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同物既无虑: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他的物相同,即使再死一次也不过是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什么可忧虑。

化去不复悔: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徒然还有从前的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难道

小题1: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小题2:两首诗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两种形象,请结合诗句分别说明。(4分)

答案

小题1:不好。“望”有刻意为之之嫌,而“见”则有不经意之趣,与“悠然”搭配得更和谐,也更能表达诗人闲适之态。(2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饮酒》: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闲适无为之态。

《读<山海经>》:“猛志固常在”的积极进取之心。(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给分)

(1) 不好。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2)《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作者,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