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末年人,自称“江南客”,著有《碎锦词》。
小题1:《采桑子》一词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两个典型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
小题2:这两首词都写到了“燕归来”,但它们归来时面对的景象各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1:(2分)答:暮春。(1分,只写“春天”不给分)典型意象:残红、飞絮。(1分,只写一个不得分)
小题2:(4分)答:《采桑子》中的燕子面对残红、飞絮、细雨等暮春时节的景象,(1分)表达了词人惜春伤春的闲愁或恬淡闲适的心境(1分);《谒金门》中的燕子面对旧巢无觅处的景象,(1分)表现了作者无家可归的飘泊感或国破家败的哀痛。(1分)
小题1:。“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残红”表明是暮春。
小题2:《采桑子》中群芳凋后,残红铺地,飞絮缭乱,一片春光衰残。和风、笙乐、游人、画船一切繁丽热闹都消歇了,只剩双燕翩然归栖,一帘细雨迷蒙。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惜春伤春的闲愁或恬淡闲适的心境。
《谒金门》当春暖花开的时候,燕子归来,本应是“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但现在却是“愁不语”,为什么呢?原因是“旧巢无觅处”。这里以燕子旧巢,比喻自己的故居。春仍归来。人无归处,作者大概是当时沦陷区里的人而流落他乡的,因而不胜悲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