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周某于1999年7月某晚将一名女青年骗到家中,将其强 * * 后杀害。周某的父母亲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动员周某去公安局自首,周某不肯去。于是周父在家看好周某,周母去公安局报告。到了公安局,周母恰遇在公安局任副局长的亲戚田某,周母即把情况向田某说明。田某说:"杀人要偿命,自首也要坐一辈子牢,不如逃掉,逃过20年就没事了。"周母听了田某的话就打消了自首的念头,回家让周某逃跑。田某的行为构成______。

A.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B.窝藏罪

C.徇私枉法罪

D.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417条;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是指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田某作为公安局副局长,负有查禁犯罪之责,反而提供便利帮助周某逃避处罚,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分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体是行政执法人员。窝藏罪的行为人要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购物。徇私枉法罪发生在刑事活动中。田某的行为并非发生在刑事活动的诸环节中,不构成徇私枉法罪。故D项为正确答案。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做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杜诗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的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意义。
(王学泰《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