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7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②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①(3分)B

②(4分)要点:①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惑,荒度光阴;②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

(虚写,诗人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问答题
单项选择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综合艺术.这一戏剧概念的内涵,不仅使戏剧与单纯的视觉艺术或听觉艺术的区别泾渭分明,也划清了戏剧与电影、电视的界限.由于戏剧是演员以自己的全部身体作为创造工具,在舞台上当着观众扮演角色,再现生活,因此,它具有极大的直观性、逼真性和现场感.演员的形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他们的语言、行动面对面地直接诉诸观众的感觉和知觉,同观众互相交流、感应,引起他们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戏剧演出既是演员的艺术表现过程,又是观众的审美感受过程,戏剧的表演和欣赏是同步进行的.观众总是通过舞台上的艺术形象,不由自主地与演员同时同地经历角色活动的全过程,这是戏剧得天独厚的优长之处.在舞台上,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高超的剧本,一旦经过演员的成功表演,就能诱导观众同演员一起身临其境,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甚至达到同仇敌忾、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程度.剧场上不时发出纵情欢笑、失声痛泣的现象,中外戏剧史上都不乏其例的观众误打扮演反面角色的演员的事实,正是某种欣赏心理活动的外在表露,也是戏剧艺术所取得的某种特殊的社会效果.当然,表演者和欣赏者的思想交流和感情共鸣,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双方对剧中人物、事件必须具有共同的立场、态度和大体一致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心理.而在戏剧效果这个问题上,表演者又无可争辩地起着主导作用.他们首先要以精美的表演构思和准确的动作效应,把角色演深演活,真挚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才可能吸引和打动欣赏者.戏曲演员提出,在舞台上“不要用刀杀人,而要用心杀人”,“演员不动情,观众便走神”,就是强调要以丰沛、强烈的感情征服人心. 反过来说,广大观众的心理、情绪反应,又是检验戏剧效果的重要标尺,戏剧演出必须把观众摆在第一位,尊重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处处考虑多少观众能在多大程度上同演员交流感应,参与舞台形象的创造.因此,深入浅出,平易近人,通俗明白,应当是戏剧艺术被广大观众欣然赏看的先决条件.同其他艺术样式(特别是小说之类文学作品)比较,戏剧中的环境场景要集中一些,情节脉络要清晰一些,人物思想性格的倾向要鲜明一些,对白要简洁、显豁和口语化一些.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总的原则,并不排斥戏剧舞台背景和场次的变化多样,情节结构的复杂组合,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多彩,台词的含蓄蕴藉.正相反,上述两方面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这也是戏剧创作难能可贵的高明之处.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观众误打扮演反面角色的演员是戏剧艺术追求的社会效果

B.观众参与舞台表演是尊重观众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的表现

C.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再现生活,使欣赏者经历角色活动的全过程

D.只有相对浅易通俗的戏剧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同演员交流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