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颈联借景抒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5分)

                             ▲  ▲                              

                            ▲  ▲                              

(2)本诗最后一句“望君犹伫立”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谈谈其效果。(5分)

                             ▲  ▲                              

                            ▲  ▲                              

答案

(1)(5分)①这是友人走后,怅立所见的景色。天冷后树木凋谢,山上显得空净。此时,太阳将下,天色将暮,长河急急流去。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意象描绘一幅苍凉凄清景象。(3分)②借景物描写衬托出别离情绪,传达了朋友离开之后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情景关系的分析。景物描述1分,概括景物特点2分,表达的情感2分。)

(2)(5分)手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3分)效果: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以及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2分)(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技巧的鉴赏。答出具体手法2分,具体解析1分,效果2分。)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荣辱掌握在门阀士族之手)。操人主(皇帝)之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二: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也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靠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据材料一指出它的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所反映的是唐代什么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是在那一位皇帝时正式确立的?在我国延用了大约多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比材料一的选官制度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材料三,说明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什么变化?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两项措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